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大咖园地 >> 正文
    • 大咖园地

2024-2025学年第二学期大咖阅读心得——刘秀娟

发布日期:2025-03-27  浏览次数:

翻开《离经叛道》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反叛的举动——在这个推崇高效阅读,快速拆书的时代,我故意放慢速度,在书页边缘写满不合时宜的批注,用荧光笔划出那些主流观点可能忽略的次要论述。亚当·格兰特在书中讲述的那些打破常规者的故事,不仅成为我的阅读对象,更悄然改变着我的阅读方式本身。这场关于反叛的阅读,最终演变成一次阅读的反叛。

格兰特笔下的离经叛道者往往具有一种特殊能力:他们能看见那些显而易见却无人问津的真相。这种视角在阅读过程中同样珍贵。当书中讨论到“创意源于不服从”时,我刻意停下,转而思考:我们对书籍的服从是否正扼杀着阅读的创意?传统阅读教育强调的尊重作者原意是否构成了一种思想禁锢?在空白处,我记下自己的“异端邪说”:真正的好书应当经得起误读,伟大的思想必须承受篡改。这种边读边反叛的体验,让阅读变成了一场思想的极限运动。

书中关于“拖延的创造力”的论述尤其令人耳目一新。格兰特告诉我们,适度的拖延能为创新提供酝酿空间。我将这一洞见直接应用于阅读实践——故意搁置那些被捧为必读的章节,转而沉迷于看似次要的注释和参考文献。在《离经叛道》的索引部分,我意外发现了一条通向其他反叛者的线索;在致谢部分,我读出了学术圈层中那些未被言明的权力关系。这种“不按套路出牌”的阅读路径,反而收获了更为立体的理解。

最具启发的是书中对“群体盲思”的剖析。格兰特指出,即使是聪明人在群体中也会变得愚蠢。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当代阅读文化中的“共读热”和“书单崇拜”。当我合上书页,环顾四周那些整齐划一的读书会、千人一面的书评、算法生成的推荐列表时,突然意识到:最大的离经叛道,或许就是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沉默,在集体狂热中坚守孤独的阅读节奏。于是我开始实践一种慢反叛:用一个月时间反复阅读同一章节,拒绝分享读书笔记,让思想在私密空间中自由发酵。

《离经叛道》最终教会我的,是将反叛精神转化为一种日常的思考习惯。读书不是为了在书页间寻找权威的认可,而是要在字里行间发现挑战权威的勇气。当合上这本关于打破规则的书时,我意识到最珍贵的不是书中的任何观点,而是阅读过程中那些突然闪现的异端念头—它们像种子一样埋进意识深处,终将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破土而出,长成属于自己的思想之树。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:不是吸收别人的离经叛道,而是孕育自己的反叛基因。